联系电话:010-67013680
浅谈文化元素在舞蹈表情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3-06-20 09:53:24 来源:龙源期刊网

一、舞蹈表情之源

舞蹈由舞姿、表情、节奏综合构成。舞姿是舞蹈的载体,表情则是舞蹈的灵魂。18世纪法国思想家迪伯罗说:“一般说来,表情就是情感的形象。”表情是以人的面部、姿态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屋看脸色。”苦笑,含笑,微笑;点头哈腰,摇头摆手;以至拳打脚踢等形象,都可反映人的精神风貌或性格特征。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舞蹈表情形象,比一般情感形象更集中、更鲜明、更典型、更强烈;具有艺术性、特征性、审美性。舞蹈表情,要按照舞蹈的规范进行教学或专门训练,才能获得表情的艺术之美与感人魅力。

舞蹈是幼师生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的基本风格是舞蹈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除了舞姿外,对幼师生来说,舞蹈表情的表现也是她们感觉困难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各种舞蹈风格不同,而学生生活、社会阅历浅,特别是幼师生以女孩子为主,害羞、腼腆是她们共同的特征。

舞蹈教学,依靠人的动作示范和语言交流。对于舞蹈文化,人文舞蹈,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才可认识、理解舞蹈,成就教学。文化是舞蹈本性的需求,是舞蹈的底蕴。

作为舞蹈教师,笔者在对学生的舞蹈表情进行引导时,常运用各种文化元素,师生互动,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在教学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借助文化元素,促进表情教学

(一)借文学形象编舞,以动人故事达情

笔者曾根据鲁迅先生的名作《祝福》改编成独舞《祥林嫂》。这个舞蹈,以祥林嫂“彷徨·梦幻·绝望”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进行:大雪漫天,灰暗夜空,舞台后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破竹篮,干枯的右手在茫然地寻找着什么,她就是祥林嫂。天寒地冻,恍惚中她回到了过去的幸福时光:她的儿子阿毛围在身边,无忧无虑地叫着、跑着;而她幸福地追着、快乐地笑着……忽然,无情的现实把她拉了回来,阿毛被狼吃掉了,她被赶出了家门,一无所有……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她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她的一生是对旧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这是一个鲜明、强烈,具有典型表情特色的剧目。这个舞蹈对表演者的表情要求极高。而学生还是青春少女,凭个人的生活阅历,很难把握舞蹈的表情。因此,笔者借用文学本身引导学生寻找内心的情感之源,从而启发表情。

先让学生阅读小说,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悲惨经历。学生读完作品,被感动了,对所表现的角色产生了深深的同情。笔者趁机启发:“祥林嫂在一生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打击,最后孩子阿毛也被狼吃掉了。她受到这么大的打击精神崩溃了,她会有什么样的眼神?什么样的表情呢?”只见学生的眼眶里有了泪水,沉思着,渐渐地终于对角色有所领悟。教师再从舞蹈技巧方面进行示范、引导,学生终于表现出了符合要求的表情。

“悲”解决了,“喜”又遇上了难题。舞蹈的中节,要表现祥林嫂在梦幻中回到与儿子相聚的幸福时光。学生的面部表情总是过于表面,只是一般性的高兴、愉快,无法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幸福、满足。对于没有做过母亲的人,这种“喜”的表情比“悲”犹难。然而这一段是舞蹈的精华所在,必须用真切的表现感染观众。为了能让学生领会到幸福的感觉,笔者运用影视手段进行启发。我们特意观看了电影《祝福》。通过对电影演员表演的观察,通过影视故事的启发,学生体会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对角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最终用追随“儿子”玩耍的眼神表现幸福,用嘴角淡淡的微笑表达内心的满足,效果令人满意。该作品完成后,广受好评。2007年在“亚洲青少年音乐盛典”决赛中还获得了金奖。

(二)借地貌地域析舞,以民俗民风至情

民间舞是幼师生舞蹈学习的重头戏,也是幼师舞蹈成果的根基所在。民间舞风格各异,体现了各民族的人文风俗。舞蹈中的面部表情有些也往往具有典型特色的元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各种舞蹈的神韵,笔者充分借助多媒体,在教学中把各民族典型的风俗特征、地理风貌展示给学生。学生如临其境,逐渐领会了舞蹈的内涵,表现出了情感。

东北秧歌是幼师必学的民间舞蹈之一,它具有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在舞蹈时应流露出既浪又俏、既稳又浪、稳中有浪、浪中有稳、浪中含俏、刚中有柔、刚柔结合;眼有神、嘴含情、面带微笑的表情。

广州地处岭南,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对东北的了解十分有限,初学秧歌时的最大问题是放不开,表情舞姿都比较拘束。“俏”的神韵无从谈起。笔者利用电教平台简介东北的风土人情,还特地播放了独有特色的东北二人转。学生通过简介,初步了解了东北人那种热情好客、敢想敢说、风趣幽默的特点。笔者启发学生:以眼神为例,舞蹈时的眼神要时而妩媚羞涩,时而大胆泼辣。就像东北姑娘一样,尽管羞涩,还是大胆表白。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明显放开了,学习也顺利了很多。

同样是北方舞蹈,蒙古舞又是另一种风格。笔者用蒙古族谚语引入教学:“歌是翅膀,马是伴”“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在语文课中熟记的诗词,很自然地涌出来,学习兴趣大增。笔者用动态画面展示辽阔草原,骏马奔驰,还有能歌善舞的蒙古人的生活片段。端庄秀丽的姑娘,粗犷彪悍的小伙。学生的情绪被这个独具魅力的马背上的民族深深感染。教师进一步引导:蒙古舞表现的是蒙古人的生活,当中离不开他们豪迈的情怀。不论是劳动还是休憩,他们的脸上总有自信、骄傲、坚定,这与其他舞蹈有所不同。所以,在表现蒙古姑娘的表情时,要保持自信、端庄秀丽,基本上没有大喜大悲的表情。

(三)借中华瑰宝启舞,以美学人文入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瑰宝更是数不胜数。中国美学理念不但对华夏子孙影响深远,对世界文化也有巨大贡献。让中华文化和优秀的艺术形式传承发展,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而这些优秀的文化,对舞蹈教学也有极大的启发。

《敦煌彩塑》是笔者创编的一个舞蹈。借敦煌彩塑中的飞天,描绘了她们婆娑起舞的美好艺术形象,给人以美丽而悠远的遐想。在这个舞蹈中,演员既要塑造飞天宁静神秘、文静优美的形象,又要表现活泼兴奋、尽兴而舞的场面。除了舞姿变化,表情也需富有神韵。

在教学中,笔者以敦煌彩塑图片入手,引导学生欣赏飞天独特的美态。许多学生平日接触的是现代潮流,对雕塑、绘画的认识以现代派作品为主,对中国古代塑像的认识仅停留在寺庙塑像,所以经常认为古代彩塑、人物绘画死板沉闷。看到线条流转、姿态活泼的飞天图片,学生很是吃惊,想不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物也有如此生动的刻画,学习兴趣大增。笔者趁机引导,飞天之美还有独特之处:她们是天上的仙女,不似人间随性随意,万千仪态之后,总保持端庄含蓄的特征。舞蹈表情要着力表现秀丽、典雅,即使在表现活泼场面的时候,也要不失矜持秀美。

舞蹈《扇舞丹青》表现的则是书法、中国画创作的情景。一位俊朗的书生,即席作画题诗,一气呵成,潇洒飘逸。学习伊始,学生只注重身段表现,对面部表情有所忽略,大家笑言所塑造的更像个书呆子。这样的书生该是什么样子,学生对已经陌生的书法、书画没有太多的感觉。笔者给学生讲著名文人郑板桥的故事,讲他如何“胸有成竹”,以竹画闻天下;又讲他如何不惧权势,以诗文讽时世。学生饶有兴趣,最后还自己总结说,像这样的文人、书生,应该是个清高的人,作画写字时是个下笔如有神的人。有的学生想象说,这样的人肯定是目不斜视,下巴经常抬起,昂首挺胸的样子。于是师生共同演示,给这样的形象设计了凝神自信的作画表情,下颌轻摇的清高表情,学生塑造的形象很快有神了许多。

群舞《心海》是笔者创编的一个表现心灵世界的舞蹈。风平浪静——暴风骤雨——雨后彩虹是音乐的主线。舞蹈通过风、雨、雷电、彩虹等意向表现一个人的内心遭遇,但由十几个美丽的少女来表演完成。这是情绪舞蹈,但又需要所有的演员在一起综合表现心灵世界的变化,与学生过去接触到的情绪舞有所不同。由美入情,由情传美,是这个舞蹈预设的效果。十六七岁的女孩子,肢体柔软,内心丰富,多情善感,眼善传情。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年龄的特点,在训练过程中,除了动作外,眼睛的种种形象表示也是训练的重点。如:温柔的眼神、激情的眼神、渴望的眼神、希望的眼神,与暴风雨抗争的眼神,等等。通过坚苦的反复训练,这个群舞终于有了灵魂,与一般表现单一的情绪舞蹈有了较大区别。2007年参加第二届广州市中小学校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

结语

舞蹈作为人文艺术,它并非单纯的技艺和娱乐,而是通过舞蹈表情得到沟通与传播。舞蹈艺术是以人为载体,具有人格性、人文性、观赏性、传递性、情感性、陶冶性。情感动态的表达和传递,会直入他人的视觉感官,抵达心灵世界。文化修养差,知识缺乏,便难理解舞蹈“语汇”、动作内涵以及舞蹈文化作品的意义,难以达到“手舞有物”“脚蹈有理”“表之有情”、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而这些确实需要学生与教师文化素养的共同提高。

运用文化知识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一点即通。比方说,教材如“粮”,教师指导学生“吃食”,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炊事”的基本功和技巧的应用,而且让学生有所创新。以文化参与舞蹈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舞蹈的背景、意境、含义、情节,唤起他们的共鸣,品尝到舞蹈的韵味,揣测到舞中之微妙。

总的说来,文化是舞蹈本性的需求,文化是舞蹈的底蕴。借助多元化的文化知识进行舞蹈教学事在必行。文化促进表情教学,文化孕育着舞蹈,舞蹈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舞蹈表情教学,宜以文疏导。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