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浅谈舞蹈思维特性
时间:2012-10-08 15:45:42 来源:新浪博客
 浅谈舞蹈思维特性

——在跳舞编舞教舞中而获

前序:

舞蹈思维“特性”的问题,一直是舞蹈人研究的重要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舞蹈人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广泛的研讨。如今,尤其在教学中,依然感受到对舞蹈思维的特性的认知、理解,将是舞蹈及舞蹈编导学习时的关键和作用,依然感受到舞蹈实践者对它的陌生,甚至有些概念还多存误区,并没有真正理性地意识到其思维特性是什么以及它的意义何在。

由于现代舞的引进、技法与编舞的形成,使得很多实践人误以为舞蹈思维的特性就是对“动作”能动性的思绪和思考,似乎它的思维只为“动作”,只在动作上解决舞蹈问题,也就成为舞蹈思维的特性了。更有甚者,把舞蹈本体的概念也只划在“动作”层面上。把“本体概念、意识”与“本体形成的现象”混为一谈。其实,一个说“灵魂”、一个说“灵魂附体”的问题,两者谈论的角度着实不同。如果能把舞蹈本体只当作“动作”,那么,舞蹈思维特性自然也就只能面对“动作”了。在这里不是就全面的“本体”问题而谈,故不延伸下去,只是因为概念上的相关性而必待此一笔。应该说,动作只是构成舞蹈特性的外观基础,动作是我们进行舞蹈的身体载体,它是舞蹈呈现的基础。而为何有动作、为何身体能出现动态下的那个思绪、那个出动内核,才是舞蹈思维的特性存在和根源归属。如果,把舞蹈思维的特性只归于动作的概念,或者非要以文学思维来组织、定性舞蹈思维的特性,那么,舞蹈思维特性的问题,永远会在一个片面的状态里,而失去舞蹈本质应有的舞蹈思维的特性构建,使舞蹈自身的逻辑系统得不到完善,自然就不利于对舞蹈的认识和发展。我们看待、研究舞蹈自身及本质的问题,必须进入科学观和哲学观,才能把舞蹈——最难为“言表”,最赋予人体“奥秘”,最赋予人类情感深处和宣泄性的艺术门类掌握在手中。

那么,舞蹈思维的特性到底是什么?众多的理论家、前辈们多有阐述。而我只是作为一个舞蹈实践者,在实践过程的方方面面中得以这一问题的感受和思考。

一、何谓舞蹈思维的特性:

舞蹈思维的特性,一定不是文学的思维特性,这是舞蹈人早已明确意识到的。因为每一事物的规律,一旦说到“思维特性”这一概念时,一定是本事物自身的思维特性,而对于这一特性的研究,必将揭示本事物的根源问题。可以说,“文学思维”的特性,就是把“实的东西”虚化,不断的虚化中想象、联想、幻觉、逻辑,形成对“实”的打破,从而建立起“现实的虚幻”并达到一种意境,意味及深刻的生命思考。而“舞蹈思维”的特性,就是要把“虚而空迷的感觉态”变实,不断的变实中进行想象、联想、幻觉中可实的形象、形式,从而建立起“虚幻的现实”并达到一种意境,意味及深刻的生命感受意义。两者间说白了就是“做虚”和“虚做”的问题。故而,两者间走着完全不同专业属性的思路,即思维特性,才能解决各自的问题,最终回归艺术大范畴。应该说,文学思维更符合人的生存型、客观性和思维逻辑性。而舞蹈思维更是回归人的生命型、本体性和思维的综合逻辑性。

要说明的是,“舞蹈思维”和在此探讨的“舞蹈思维的特性”并不是同等的概念。前者是由舞蹈这一整体事物下,即舞蹈客体与舞蹈人的主体而形成的思维态和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后者是由前者的概念下,引出“特性”为角度,即选择对象,分析、认知和探讨其特性元素。再有,思维的概念:就是人特有的一种活动,活动于哪一层意识态,便组成了此层的活动特性;思维:还是一种活动,活动对于哪一角度,便形成此角度的性质。所以,在“意识”层,思维往往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性的逻辑;在“潜意识”层,思维往往就是主观直觉的非逻辑性。在“前意识”层,思维就是主观的潜意识浮现到意识层之前的经过和检索时的记忆,以及综合辩证逻辑性。那么,舞蹈思维特性,就其本质而言,首先,它多属于潜意识以及前意识的思维性质。

第二、舞蹈思维的特性,就心态而言,说白了就是一个:不可言说,旨在强烈地传情感、造意象、具象征、且生命力的表达。那么,这个状态的引发原因,自然就是它的思维特性元素。舞蹈思维的本性流露以及理性组织了得舞蹈方式,其根源都是那个来自心理的意识和状态而引发人体的生理及文化现象。不管是自身萌发、还是外部刺激,都将回到心理胚胎或者说是孕育着“感觉”,这个“感觉”由内在积聚形成。换句话说,舞蹈思维的特性就是触摸于“感觉”及“感受性”,它是潜在生命中的潜意识活动场。

第三、舞蹈思维的特性,就意识而言,便是舞蹈者们的原始意识的意象活动。所谓的原始意识,凝聚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它不遵循形式逻辑,具有自己特殊的逻辑性,它是原始的认识态与本能的情欲相联系;它是直觉、想象和灵感,以及一种幻觉式的意识。由此舞者、编舞者形成的意象活动,它是内心的“形象”、“图画”、“构成触觉”所进行的状态和出动;它是一种肯定性的意识,带有强烈的快感,但不仅是生理,而是更多的精神因素。作为舞者,这样的状态更像“飘飘欲仙”的意识,而作为编舞者,就像“一个世界样式的组成”于创造过程。那么,对于教者来说,就是一个特定的、有机的信息出动感染了学习者,成为一个有效的交流推动,它就在于教学双方的某一灵感完合,就像我们常说的:“对上了”或“对路子了”。

第四、舞蹈思维的特性,就舞蹈技术而言,空间知性、时间知性、移动知性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一、空间知性的“视空间知觉”尤为重要。所谓的“视空间知觉”,指的就是深度知觉,包括心理的感觉引发心理视觉和对现实环境的视觉感。它并不是非常具体的客观空间,而是深层的、灵动的、转换角度运作和能动的知觉于内心,以至会传递于实践之中。其二、时间知性的“结构时间感”和“身体的节奏意识”是很重要的思维特性。所谓的“结构时间感”,是舞蹈人安排结构的时间把握度和量的概念。对舞者来说,就是在舞蹈结构之中把自身内在的状态,进行时间上的轻重缓急、起承转合的安排,得以视觉把握之中的“好”。对于编舞者,就是对作品于结构各层各环节的安排方式,在视觉上达到的“好”。那么,“身体的节奏意识”就是说,舞蹈人,对身体的节奏而言,往往不是对“节拍”的表现性,而是心灵深处的“心劲”于身体舒散的状态,它非常地有节奏性。就好像我们一致公认的:一个好的舞者,就区别于心理节奏于身体时非常地有感染力和独特的表达状态。这就说明了舞蹈思维特性的一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深藏在舞者心灵深处,实乃不可“教”也。其三、移动知性的“真实移动和相对移动”,也是舞蹈思维的重要特性。所谓的移动知性,它是人体自身动态意识和对现实环境的占有运用性与身体之间关系的思维意识。那么“真实移动和相对移动”,就是舞蹈人对舞台、环境、动作的性质,以及一切利用的符号与构成舞蹈语言的方式之间造成的美学意义下的形式感,这一形成是非常有舞蹈思维特性下的个体安排的形成方式。同时,积聚作品内涵。

另外,再说的细致一点,舞蹈思维的特性中,还存在“动觉”和“平衡觉”,这两种感觉意识,在舞蹈思维的特性中对舞蹈技术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是在心理和生理之间的交互历程中的信息及特有的思维意识于身体的舞动之中。它在舞蹈中虽然是基础和常态化了,但是,真可称谓:舞蹈特性元素的基础。如果一个舞者,没有“动觉”和“平衡觉”之特长,那就不可能与舞蹈有缘。反过来说,一个要想对舞蹈深入研究的舞者,不以“动觉”和“平衡觉”为角度,不把它作为舞蹈思维的特性深究和思考层的思考点,那么,它即使是紧紧跟随我们无处不在,我们也不可能加以发现和认知的。

二、舞蹈思维特性的特征:

说舞蹈思维特性的特征,就是把特性的特点进行表述,从而进行更细化的分析。我以为,舞蹈思维特性的特征最初级的便是:不可言传,只在内心深处的某一处形成了萌动的“感觉带”。形象地说“感觉带”,好似电影里被模糊的“空镜头”、“长镜头”,它在表达上是对故事情节、意境的铺垫和渲染,而不是那个情节本身。回到人的心理来说,这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就能“和”的感觉。它的形成,可能有情感、刺激、视觉、嗅觉、甚至就是内心深处的幻觉态,造成了萌动的“感觉带”。它是以一种莫名的“感觉”而出动态,其莫名的原因就是往往无需一个具体、直接的生活状态来带动,它超出一般生活概念中的:“需求-(认知)-行动”的动作出动,比如:渴了,拿杯子、倒水、喝水、放杯子、擦嘴等一系列的动作完成人的生理需求。因为,两者间的起源不同,即前者是内心的,与身体挂钩是直接的主动性而形成的动作态。后者是生存方式的,与身体挂钩时需要有一个实际客观存在性,动作方式是被动的、被牵带出来的。

第二、最初级后的便是基础层:动态的方式。这里所说的“方式”是一种本能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其实就与舞蹈本体有关。它更是一种不可名状,只待自在的身体动感。说得形象一点:它就像一个孩子:“一边在尽心地玩耍、一边自言自语地念念有词地嘟囔,作为旁观的大人,只能偶尔听懂其中的一、二句有逻辑关系的语言,其余的甚至完全听不懂它的意思,而孩子却乐在其中地表达着自己的乐趣和感觉,并且状态强烈”。进一步地说,其基础层,就是那个一边在尽心地玩耍、一边自言自语地念念有词地嘟囔的孩子状态的“心理”,只不过那个“旁观的大人”,也为一体,即那个孩子。舞者在想舞蹈和喜欢舞蹈,以至“要舞”的出动,有时连舞者自身也是不得有清晰的认知:“为何而舞、舞的是什么?”不然也只能是一瞬间的清晰,就像“旁观的大人,只能偶尔听懂其中的一、二句有逻辑关系的语言”。这便是舞蹈思维的特性:触摸于“感觉”及“感受性”,潜在生命中的潜意识活动场;这便是前意识层的主观的潜意识浮现到意识层之前的经过和检索时的记忆,以及综合辩证逻辑性。

舞蹈的呈现虽是极外化和外观的,但舞蹈思维特性的特征却是非常之内在和潜意识性的,而这一内在和潜意识性的特点就是:内心有这个“东西”是非常地有感觉,但这个感觉的“东西”是何样的,很难清晰,更是不能言述。

然后,舞蹈思维特性的特征的高级态便是:舞蹈的味道。这个味道不是指:动作的外形构成态;而是指:完成了动作构成下的味道。这个味道不是模仿动作、学会动作的外形就存在的。它是那个跳舞人,在跳舞时的内心感觉,并通过感觉直接又作用于动作了。这样一来,动作就不是那个原本的动作,而是那个舞者跳动作的感觉后形成的味道,这个味道极有奥秘性,是靠模仿得再“像”也无法得到的。它好比我们舞蹈人经常会说的话:“这个人的舞,跳得真是有感觉啊”。或者说:“舞蹈技术是可教的,但跳舞的感觉是教不出来的”。原来,这样的说法,本身就说明一个道理:即舞蹈思维的特性特征,就是由于它的内在性,内在的又是非常地独特;而独特的直接与人的生命奥秘、不可知性同属。

以上三种状态,似乎更像对舞蹈表演者而言。其实不然,转而我们从舞蹈编舞意识来谈,舞蹈思维特性的特征依然如此,依然是舞蹈创作者内心的状态。只不过从创作角度来看,以上的三种状态不是对跳舞而言,它是由某一创作需求下,或者说是已有了一个创作题材、目的、作品诠释性下的编舞过程中的内心状态。不管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有主题或非主题,只要你在编舞,那个所谓的技法,就不再是“这样做还是那样做的条例”,也不能靠技法知识转化成“套路”似的编舞。而是融化了技法概念后,或者说是隐藏了技法概念后的内心“感觉态”的流露。表面看上去,一个作品的出现,是一个编导综合素质的最终体现,也是非常理性的选择过程。但是,能触动、引发对某一作品的表达方式的存在,深层及严格意义上讲,是那个作者内在、内心世界里的那个“感觉”空间的存在和不断的演变。创作过程的走向、每每的环节促成,抛开理性的成分,最为深藏的确认、引导,或者说是潜引导,还是由那个作者内在,即不可名状却非常有力量地左右着创作的“来龙去脉”。这便是舞蹈思维的特性及特征,只不过此特征完全不在外部。其过程和感受,往往在创作者的创作经历进行时,不能清晰“为什么”,甚至对自身由来的“感觉”似觉非觉。强大的概念、知识往往会在其中扰乱,而有些人会让其破坏了“感觉”,丢失了“感觉”。只有那些“感觉”极强极好的,同时又非常有理性的作者,才能让“感觉”顺流,让理性顺其后来确认和抓住“感觉”,或者说是给“感觉”有生成场。

但是,即便如此,作者可能也不能认清那个“感觉”到底为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个“感觉”?只有等到作品完成后,或者隔开一段时间再总结,作者本人才有可能清晰那个“感觉”的状态及因为、所以。不过,也可能还是不能一一表述出来。也许,舞蹈者的舞蹈思维的特性及特征就在于此。而理论家们会在另一个思维层上,即“文学思维”加哲学、心理学、历史观的分析,才能去触摸、解释一些其中的现象和内涵。

三、舞蹈思维特性的涵盖:

舞蹈思维特性的涵盖,可以说是舞蹈思维特性形成了的舞蹈现象。涵盖其一、动作动态中的“韵”,即韵的风味才是那个动作的根,而根的来源,又是非常之内在、且复杂的综合因素。它是那个动作产生的背景,即地域、文化、习性、历史宗教;它是那个表现动作的舞者、编者的身体、生命特质。其二,动作的背景和身体与动作的关系于舞者身体的“韵”,而“韵”中又产生了情感性和语言意味性。其三,再扩大身体于动作运动的关系、画面下的视觉性,即“势”而产生的舞蹈性质状态。其四、透过动作及编导形式、表演者的表达方式——作品,为其形成的一系列关于“可舞蹈”的意识、方式和逻辑。包括,以舞蹈思维出发的,所需安排的音乐、舞美、灯光、服饰等。它也便是舞蹈思维特性的涵盖。

进一步地说,所谓的舞蹈思维特性的涵盖,就舞者而看,从内,即舞者“内在、内心”而引发与舞蹈不可逃脱的舞蹈技术基础和特点,合成下的舞蹈状态;同时,是舞者对作品理解后的表达,也可说成“演员二度创作”的概念。从编者来看,它是舞蹈创作者内在、内心语言转换成意向动作而存在的动作构建。同时,把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行有机于舞蹈编舞的基本规律和那一作品特有的特性态而必存的舞蹈思维。所以说,舞蹈思维特性的涵盖,决不是说的动作外形,以动作的外形而论。而是要以内心世界的感觉构架在现实空间里的视觉态,建立人体动作、画面的内在逻辑及时空力的构造,并完成内心世界与人文空间的联系性,通过视觉到达最终那个特有的舞蹈状态。

四、舞蹈思维特性的意义:

舞蹈思维特性的意义,就是要回归我们对舞蹈的认识和再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舞蹈和完成舞蹈方式。当然,在舞蹈表演、教学、编导三者间有相对的特性区别。

就表演者而言,知道舞蹈思维的特性,就能有意识地扩大舞者自身对心理感觉的重视,关注动作的内在、内心的表达,关注身体动作时,身体出动的感受、知觉,同时,由内心引导和产生自由度。可能,关注身体出动的感受、知觉是舞蹈本体中的最为第一性的舞蹈意识和技术态,它对舞者来说是最内在的基础,也是最高级时的特性关键。由此才能延伸,或者说是谈到,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表达以及一个舞者综合各方面的素质。

对于编舞者来说,舞蹈思维的特性认识极为重要,具有舞蹈思维的特性和能力,可能对编导来说是一个前提,也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对舞蹈思维特性的理解和建立,编导者才能以舞蹈自身的规律,触及到舞蹈规律下的思考方式,逐步形成舞蹈编排的路径,再叠合为作者的选材、立意、文化背景、风格等合成于最终的作品形成。需要强调的是,不是说有了“再叠合为”,舞蹈思维特性就结束了,或者说是不存在了。而是需要由此地“再叠合为”下的再次回归舞蹈思维的特性中,进行选材、立意、文化背景、风格的“方式化”。所谓的“方式化”,就是舞蹈作品的整体形式及各种“入径和出径”的过程和方法,这才是编导编舞意识的着眼点、过程态,以致完成作品的创作。

对于舞蹈的教者来说,表面上看,是与舞蹈思维的特性离得远一点,似乎不上台跳舞了,又不搞创作,对舞蹈思维特性的理解、认识不太重要了,也不存在什么直接的意义了。因为,舞蹈思维的特性特征、涵盖,似乎都是对舞者、编者而言。其实,就舞蹈教者而言,怎样挖掘、引发一个舞者的内心感觉,怎样加强对舞者身体的感知和知觉度,怎样发现一个舞者的内在潜力,怎样发现一个舞者的个性特色,都是一个舞蹈教者的课题和责任。如要做到这些,自然是要对舞蹈思维的特性有深层理解和认识才可能去完成。同时,它的难度就在于极为内在和潜在。因为,作为舞者和编者对舞蹈思维的特性,都是处在主观地直接性的角度;而教者,却处在客观地间接状态之中。也就是说,要从一个主观(教者自身),转换成一个客观后还须看到那个客体的内部问题,从他人身上看到并能研究他人的问题、修缮他人的问题,实在不是容易之事。这就更需要一个教者对舞蹈思维特性的认识,有宏观、深层性还要选择好角度。这个“角度”,就是因人而异,同样的问题,不一定同样的方法去解决就行。这就要求教者更有类似“政治家”的眼光、“心理学”的人文关注、“中医”的文化方法,成为一种舞蹈教育和教法,而这样的状态能形成,就是一个教者对舞蹈思维特性的意义所在,才可能有的放矢的解决好一些关于舞蹈特性的问题。

五、建立舞蹈思维特性的方式:

再续说,舞蹈思维的特性对舞蹈而言,它就是那个舞蹈本体具有的特性思维,以及舞蹈特性中需有的思维方式引导于舞蹈行为之中。对舞蹈人而言,舞蹈思维的特性,一部分,本身就依附在舞蹈人的先天潜意识之中,即潜在的、本体的那一可舞的“感觉”状态,并通过后天的舞蹈实践不断地溢出、从容地运用、深厚地展现;另一部分,完全是后天的舞蹈学习、舞蹈知识、舞蹈实践、舞蹈认知,积累出舞蹈思维的特性态,并符合舞蹈的逻辑和方式的基本规律。前者,在于我们不断地挤压能溢出;后者在于我们不断地吸收能扩大。

进一步地说:前者、先天的因素,可能在于我们不断地给自身一个内在地氛围场,同时赋予内心的深层潜意识有一个涌动,少受意识层干扰的运作状态。那么,怎样地能形成?可能在于其一、关注人的心理活动,让自身深层潜意识中的感觉,有一个持续、常在“感觉状态”。同时,必须让“感觉”回到有意识,即大脑认识层去感受和接受。其二、精心地畅游“感觉”,让自身很有乐趣地在“感觉状态”中,即想象、联想、幻想。不要有意识地、习惯性地由概念、逻辑怀疑或者否定“感觉状态”。说句白话:“跟着感觉走!”看似“没有文化”却非常符合艺术性,更是本体特质。其三、要相信非常有价值的灵感、或者是说“好的感觉”,就在一个偶然地遐想中出现,就在看似无准备的条件下诞生。有了这样的理念,就不会由意识放过或失去很多的“感觉”,就会注视“感觉”。其四、相信人的潜能、创造性的潜力巨大,不是没有,只待挖掘。

后者、后天的因素,可能在于我们不断地学习心态和行为。让我们对事物的深度广度有着时间进程,没有终止。那么,怎样能达到?可能在于其一、对艺术要有崇拜之心,相信艺术是天、地、人对话的最佳渠道和方式。其二、单纯和执著。相信每一事物都会有其独特性和深度,只要投入进去,便能窥探到它的本体,就会有感悟和提高。其三、研究艺术规律。从其他艺术各特性中反馈到舞蹈与它们的不同特性本质在哪里,才能大大识别和反向利用,认知舞蹈思维的特性。其四、理性层次的提高,才能让我们对事物有不断的认识和有益的总结。也许,最深层的“感觉态”,是由于理性的完成才能出现,而理性的深层表达旨在那个感觉。

建立舞蹈思维特性的方式,说到底,它不是一个硬性的条例,而是一个“软实力”的提高。简言之,内心世界里隐藏的“话语”,是舞蹈思维特性的胚胎;内心世界里的想象、幻觉画面场,是舞蹈思维特性的前奏,内心情感涌动于身体出动态的意识,是舞蹈思维特性的铺垫,内心视觉画面的内在逻辑构成意识,是舞蹈思维特性的基础;人的身体味道以及动态习性加动态的技术性、情感性、意味性,共同形成舞蹈思维特性的规律;一切可视、可听的信息转换为舞蹈可用的符号,便是舞蹈思维特性的相关构成区域。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